cancel
Showing results for 
Search instead for 
Did you mean: 

【冷知識】耳機孔為什麼逐漸消失?又為什麼它需要存在?

BigBunny
Level 10

S__32710675.jpg

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使用耳機的習慣呢?

筆者手邊其實有好幾副耳機,大部分都是有線耳機。耳機是有線的,這對我來說是很普通的事,在我數十年的生活中它一直都是拖了一條線。直到最近幾年,無線耳機像是一股浪潮一般布滿了我的周遭,這股浪潮也席捲了整個手機市場,時至今日,耳機孔這個簡單樸素的東西已經從大部分的手機上消失了。

 

拿掉耳機孔對手機有什麼好處?

對手機來說,取消耳機孔這個配備,首先第一個好處是防水的處理變容易了。在具備耳機孔的情況下、還要兼顧裝置的防水能力,這點絕對是辦的到的,但一定需要多花點成本。如果有人跟你說有耳機孔就沒辦法做防水,這絕對是錯的,最直接的例子就是ROG Phone 8,即便具備了3.5耳機孔,它一樣可以達到IP68防水防塵的規格。

拿掉耳機孔的第二個好處,是手機內部的布局空間增加。雖然我們現在拿的手機,體積有不斷增加的趨勢,但手機依然是一個內部設計極端緊湊的裝置,取消掉一個3.5耳機孔換來的空間,就足以影響整支手機內部的布局、甚至可以影響電池容量、散熱的設計。

節省成本也絕對是取消掉某個硬體設置的好處。或許一個耳機孔的成本並不高,但批量生產幾萬個裝置,節省下來的成本依然是非常可觀的。

 

耳機孔為什麼需要存在?

在這個無線耳機選擇眾多的時代,即便手機沒有耳機孔,我們也還是有很多厲害的耳機可以使用。但這並不代表耳機孔就毫無益處。

相比無線耳機,有線耳機依然擁有一個絕對的優勢,那就是幾乎不存在音訊延遲的問題。

目前的無線耳機,的確有厲害的技術可以把音訊傳遞的延遲降得非常低,但還是無法達到有線耳機的境界。

 

為什麼無線耳機存在延遲問題?

首先我們簡單解釋一下,電子裝置如果要讓我們聽到聲音,它一定要經過將電子訊號轉換成類比訊號的過程,因為我們的耳朵是聽不懂電子0101的訊號的,我們一定要請電子裝置把電子訊號「翻譯」成我們聽得懂的類比訊號,我們才可以聽到聲音。

耳機孔,等於就是一個發送類比訊號的媒介,手機把訊號傳向耳機孔的時候,就已經完成「翻譯」的工作了。

但無線耳機就比較複雜了,因為它其實多了很多的步驟。簡單來說,手機要先把電子訊號透過「無線傳輸的協定」進行編碼,把訊號包裝起來,然後透過無線方式發送給無線耳機。無線耳機接收到訊號之後,還要再根據無線傳輸的協定進行解碼,然後再把解析出來的資料轉換成類比訊號播送給我們。

有線耳機:

直接由手機把電子訊號轉換成類比訊號。

無線耳機:

先根據傳輸協定進行編碼 => 無線訊號傳輸 => 無線耳機接收到無線訊號 => 無線耳機對訊號進行解碼 => 無線耳機將電子訊號轉換成類比訊號

相信各位看完這個解釋,應該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無線耳機很難做到零延遲了,因為要處理的步驟一定比有線連接的耳機還要多,手續比較複雜所以延遲時間無法避免。

目前無線耳機的延遲時間,多以ms(毫秒)為單位。註:1000毫秒等於1秒。

目前的無線耳機主要都是透過藍芽無線訊號進行傳輸,延遲的時間還會因為音訊編碼方式有所不同。目前最極致、延遲最低的編碼,在理論規格上可以把延遲縮短至接近30ms(毫秒)。

但30毫秒是最理想的狀態,市面上目前主流的無線耳機,實際延遲大多高於100毫秒,實際上也有高於200毫秒、甚至300毫秒的款式。

 

最極致的音質

音質,依然是有線耳機的強項。

我們這裡指的音質,並不在於耳機的發聲元件,而是在於音訊傳輸的內容。

如果耳機是有線連接,事情很單純,就是看我們的硬體端可以解析什麼樣的音訊檔案。但無線傳輸的時候,傳輸的內容就會受到無線傳輸協定的限制。

隨著時代進步,無線傳輸的規格也不斷提升,透過無線方式可以傳遞的音訊資料也跟著不斷提升,但在規格上依然無法超越有線連接的耳機。

並且,傳輸的音訊內容越龐大,意味著編碼、解碼可能要花更多時間,相對的,也有可能提高延遲時間。

 

耳機孔的存在也是一種浪漫

雖然耳機孔已經堪稱是電子產品中的上古神獸。但耳機孔依然是一個可以輸出最高音訊品質的媒介,透過有線的方式連接其他音訊裝置也幾乎不存在任何相容性問題。不管多麼舊的耳機或喇叭,只要我們的手機存在耳機孔就依然可以讓它們發出聲響。單以3.5mm接口來說,這個規格從1950年左右就已經存在,只要我們的手機還存在耳機孔,我們就可以驅動這70年之間所有這個規格的裝置,是不是覺得這充滿了一股復古的浪漫氣息呢?

597 Views
0 REPLIES 0